为什么肥料越用越多,产量却越来越低?

  • 2018-12-14 16:06:01
  • 来源:网络整理
  • 2805

微信图片_20181214160419.jpg

土壤是作物优质高产最重要的一个物质基础,一旦土壤结构、土壤耕作层糟到破坏,土壤恶化了,种植就成了无本之木,无源之水,作物必然难以获得高产。

土壤恶化包括哪些方面呢?

1、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

土壤的一个物理结构叫做“土壤团粒结构”,即土壤是由一个小团一个小团构成的,形象来说就像蚯蚓粪一样。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通气,又保水保肥,而且还有抗旱的作用。但是土壤团粒结构特别不稳定,容易受到外界环境,包括人为的破坏。比如,浇水次数过勤、浇水过多,或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、喷洒某些化学杀菌剂,尤其是除草剂,都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。如果团粒结构受到破坏,构成它的小分子团就不存在了,土就成了面儿状的,堆积到一块,就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结。很多农民以为土壤板结就是单纯的土壤变硬了,实际上是因为土壤物理结构遭到了破坏,才造成了板结。

2、土壤化学性状的恶化

(1)土壤酸化

大部分的化肥都是以酸性居多, 如果长时间施用过多,就会导致土壤酸化,本来正常的土壤PH值为7,酸化后,PH值仅为3,甚至更低,就会导致土壤出“毛病”,对于氮磷钾等元素的吸收能力就会下降,农作物缺少了必须的养分,自然的产量就会下降。

(2)土壤盐渍化。

化肥本身就是一个无机盐,由盐离子构成,比如硫酸钾会分解成K+和SO42-,K+,K+能够被作物吸收,但是SO42-就残留到土壤中了,氯化钾也是同样的道理。过多的离子残存到土壤之后,导致土壤含盐量过高。导致作物根系不能正常吸水,妨碍作物对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。

3、土壤生物性状的恶化

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,他们之间能够互相作用,保证一种平衡的状态,适合农作物生长,但是,长时间过量使用化肥后,就会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平衡,导致作物病虫害增多,产量也就随之下降。

4、土壤板结

引起土壤板结的因素有很多,其中之一就是化肥施用过量,土壤板结后,大家都知道,影响作物的正常呼吸,产量肯定上不去,严重的,直接导致农作物死亡。


土壤物理性状、化学性状、生物性状及土壤板结相互影响,当土壤板结时再用肥料,土壤盐渍化、酸化就更严重,生物性状也随之恶化了。考虑土壤改良的时候,要进行综合改良。


微信图片_20181214160725.jpg

如何进行土壤改良?

1、土壤物理结构的改良

(1)土壤调理剂

土壤调理剂的作用就是把碎的土壤颗粒粘成一个个的小团粒,即恢复土壤团粒结构。保证土壤透气、保肥,根系也更容易往下扎。

(2)秸秆

使用未腐熟的粪肥作为有机肥,危害比较大。不管是鸡粪、牛粪,使用时可以通过加入秸秆腐熟发酵。以鸡粪为例,里面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钾,一层鸡粪加一层秸秆,剁在一起腐熟发酵,既能把鸡粪里的盐分降下来,还能把更多的有机质腐熟出来,同时高温发酵可以消灭一大部分病原杂菌。土壤盐渍化严重的地块,可以大量使用秸秆,秸秆腐熟的过程能吸收一部分盐分,降低土壤的盐渍化。

2、土壤化学性状的改良

(1)不建议使用水泥、生石灰来调节土壤的pH值。这种做法无法解决盐渍化,同时严重破坏土壤结构,形成沉淀,导致土壤恶化加重。

(2)减少化肥用量,可以使用一些碱性化肥,例如氢氧化镁,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土壤pH值,同时不会形成沉淀。

(3)提高化肥的利用率。土壤化学性状和化肥利用率密切相关。单独使用复合肥的话,有些较差地块利用率连15%都达不到,也就是说施用100斤复合肥用到地,能够被作物吸收的只有15斤左右,其余85斤都白白浪费掉,这部分被浪费的肥料反而会加重土壤盐渍化或酸化。建议在种植过程中,复合肥只作为底肥使用,追肥尽可能选则水溶肥。

3、土壤生物性状的改良

改良土壤生物性状,一定要从根本上入手,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菌治菌。要想提高作物产量,需要向土壤内添加生物菌剂(生物菌肥)。国内应用最成熟的就是芽孢杆菌。芽孢杆菌属于细菌,种类比较多,它针对缓解土壤重茬是一个特别好的菌群,能够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,这是一个治本的方法。

土壤修复改良是一个系统工程,不能局限于一点,要从土壤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性状三方面入手,明确使用目的,有针对性的进行土壤改良。同时注意可持续性,不能片面的追求速效性,需要通过整体改良、逐渐积累,使土壤达到最佳状态,实现作物高产优质,农民丰产丰收的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