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意见

  • 2020-04-09 10:57:02
  • 来源:全国农技推广中心
  • 5141

微信图片_20200412105708.jpg

当前,正是东北水稻育秧播种的关键时期,为指导东北地区水稻生产,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,制定了2020年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意见。

一是高台做床,精制秧土。清雪扣棚后,抢前备土做床,确保按期育苗。要刨冻方、备冻土,并移进扣好的棚室内,实行冻土集中增温化冻、晾干备用。当棚内土壤融化深度适宜时,立即翻地、晾晒,散墒增温,做好高台旱育,打好高台苗床,将床面土整平耙细,确保达到旱育苗标准。床土配制要防止未腐熟的有机肥拌入,盘土与壮秧剂混拌要均匀,并在装盘前1-2天拌好,盖上塑料膜焖置处理。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水稻专用育苗基质。

二是优选良种,培育壮秧。科学选种,选择优质丰产、耐寒性强,抗病性强、熟期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,做好清选、晒种、发芽试验、消毒、浸种、催芽等播前准备工作。精细播种,因地制宜采取集中高台旱育、大棚三膜覆盖增温。装盘厚度确保2厘米左右,严格控制播种量,一般每盘芽种不超过125克(或4000粒),覆土厚度0.5-0.7厘米为宜,不得超过1厘米。精准调温,从播种到第1叶露尖约7-9天,控温不超过32℃,培育种子根;出苗到1叶展开,控温22℃-25℃,不超28℃,做到早通风炼苗;2叶露尖到3叶展开,防茎叶徒长,控温20℃-22℃,要通风炼苗,棚内湿度大时雨天也要炼苗;2.5叶期控温不超25℃,防早穗现象发生;3.1-3.5叶,夜间温度>10℃时要昼夜通风,逐步适应外界环境。管水调湿,根系发育期一般不浇水,局部过湿要白天撤膜散墒、傍晚复膜,露籽处补盖土;第1叶伸长期过干处补水,少浇或不浇水,保持旱育状态;离乳期如遇盘土发白但根系好,早晚叶尖不吐水,或午间新展心叶卷曲,可在早8时左右浇1次透水;移栽前在保证秧苗不萎蔫的情况下不浇水,控水蹲苗壮根,促进移栽后发根好、返青快。防住病害,用适宜药剂浸种消毒,防治恶苗病;在营养土喷浇、种子拌种消毒、1叶1心期喷浇等环节上单独或同时使用适宜药剂,防治立枯病;1.5叶期后适时通风炼苗,对秧田进行调酸、消毒,减轻立枯病、青枯病发生和危害。

三是精细整地,适时移栽。坚持“旱整平、浅打浆”,提早整地,保证沉降时间,避免苗等地、壮苗变弱苗等现象发生。旱整地要到头、到边、不留死角,地表保证有12厘米以上的松土耕层;水整地在放水泡田3-5天后,打浆捞平,做到田面平整、土壤细碎,同池内高低差不大于3厘米。大力推广激光平地技术,做到“寸水不露泥,灌水棵棵到、排水处处干”。移栽要确保插在高产期内,高标准、高质量完成,为水稻丰产奠定基础。 

四是强化田管,促壮保稳。肥料运筹上,早施分蘖肥,促进低位分蘖发生,第一次分蘖肥在返青后立即施用,用氮量占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25%左右,第二次分蘖肥在6月中旬施,保证全田生长整齐,保蘖成穗。巧施穗肥,根据田间长势,确定氮肥和钾肥用量,抽穗前20天左右,施第一次穗肥,一般亩施硫酸铵8-10公斤,配施适量钾肥,抽穗前5-10天当叶色变黄时施第二次穗肥,亩施硫酸铵5公斤;酌情施用粒肥,当抽穗后的叶色较孕穗期淡时,亩施尿素2公斤或硫酸铵5公斤。水分管理上,移栽后返青期要浅水灌溉,田间水层保持1.5-3厘米,促进根系发育;分蘖期田间水层保持1.5-2厘米,促进早生快发,有效分蘖末期采用加深水层或排水烤田的方法抑制无效分蘖;孕穗期以间歇灌溉为主,抽穗后35天停止灌溉。病虫防控上,根据监测预报,及时选择适宜药剂药械,做到综合防控、绿色防控,重点防治好水稻条纹叶枯病、纹枯病、稻曲病、稻瘟病和二化螟、稻飞虱、水稻蚜虫“四病三虫”。

五是防灾减灾,适期收获。东北北部和东部寒地稻作区,障碍型冷害发生频率高,要及早做好准备,可通过水肥调节使生殖敏感期尽可能避开低温,或加深水层18厘米以上,减少空壳率。在齐穗、灌浆期进行根外施肥或喷施促早熟剂,促进早熟,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。一般齐穗后45天左右,植株大部分叶片由绿变黄,稻穗失去绿色,穗中部变成黄色,稻粒饱满,籽粒坚硬并变成黄色时为最适收获期。大力推进带秸秆粉碎装置的收割机进行机械化联合收脱,提高收获效率,做到颗粒归仓。